近日,国内首家智能零售大数据体验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正式开放,只要连上商场wifi并在商场定位范围内,顾客信息数据就会被采集分析。这项技术可以记录顾客在哪个区域停留时间最久,对什么产品感兴趣,甚至可以知道购物倾向和能力。
上商场wifi,能收到“定制”广告。 走近电子屏,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优惠信息立马就能显现;在购物中心买进口牛排,还能收到“附近有哪些红酒卖”的推荐信息……
商场定位器,能记顾客购买习惯。他们开发的这一智能零售平台,主要是通过在商场内铺设无线线路和AP定位器,对顾客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和统计。这也就是说,拥有智能手机的顾客走进商场,只要连接上商场的wifi,平台就能够利用定位技术掌握顾客的行踪。
【e点评】
虽然这个智能零售平台,给商家和顾客都带来了便利。但问题是,顾客的行踪和隐私信息,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商家收集得一清二楚。如果这些数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许就会对顾客造成损失。
VS
激辩·大数据 隐私权
支持派:愿拿隐私交换便利
对于大数据可能会剥夺个人隐私权这一话题,不少市民觉得无所谓。苏州上班族朱小姐表示,“现在大商场的店很多,如果真的可以根据我的喜好推荐,我倒是挺乐享其成的。如果能给优惠券,那就更好了。”
■来看案例
《纸牌屋》的成功之道
一部《纸牌屋》,让全世界的文化产业界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力量。
《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
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喜好统计决定。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那么疯狂迎合观众口味的电视剧,怎么可能不受到欢迎呢?
反对派:擅自搜集数据侵权
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一般情况下,个人踪迹毫无疑问是公认的个人隐私,除非自己愿意告知他人。否则,擅自利用这种方法对他人实施踪迹定位都是侵权行为。对于这点,国内外都是相似的规定,核心都是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使用任何当事人信息和资料。
“进入商场,连上wifi就被定位,用户根本不知道,肯定不合法。”律师认为,商家应该告知顾客,连上wifi就会被定位这一事实,并且征得顾客同意才行。
■来看案例
还记得“大唐神器”吗
《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显示,中国超半数手机应用存在“隐私越轨”行为,61.1%的短信记录获取为越界抓取。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大唐神器”侵犯手机用户个人隐私被曝光。
用户当然有避免泄漏隐私的方法,那就是不连接商场的wifi。但不连接,你又无法享受更好的服务。难怪有美国学者说:如果需要个性化服务,就必须用透明度来换取,最大化的个性化意味着最大化的透明化。对上述两种观点,您支持还是反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您怎么看?
评论(11)
黄选锋FIGE: 在采用对方免费的WIFI服务时,同意分享自己这个链接期间的踪迹;免费的对等的是把自己不隐私的信息分享给服务商。用户得到了免费的服务,商家得到了你的踪迹整理的商业信息,进行变现。这个很正常了,你再看新闻,在搜索,实际上都一样把自己信息分享给了网站或者百度了。
回复[0] 2014/06/04 13:02
申宏杰: 你都不让我看到你,却又要求“私人定制”…… 我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要让客户知道并允许你收集明确的信息,并且保证不收集不被允许收集的信息。然后让客户自行决定好了。
回复[0] 2014/06/01 15:54
IT老头: 用户当然有避免泄漏隐私的方法,那就是不连接商场的wifi。但不连接,你又无法享受更好的服务。难怪有美国学者说:如果需要个性化服务,就必须用透明度来换取,最大化的个性化意味着最大化的透明化。----同意,因为我也是商场无线的建设方呀!哈哈!
回复[0] 2014/05/26 16:41
宋伟: 任何产品的推出,要考虑两个问题:1、顾客在哪里?2、顾客需要吗? 文中的产品找到了自己顾客:商场中的商家和顾客,看似两头都有赚,很好。但是再看看顾客的需求。 就我看来,一个商场能有多大,我需要定位自己要去的地方吗?我一边逛商场还需要一边用wifi上网吗?我手机的3G、4G网速和流量还不能支持我偶尔的上网需求?我需要手机莫名其妙的接收到“附近有哪些红酒卖”的信息吗? 甚至说我离开这个商场的时候,还会收到”我关顾过的饭馆促销了!”,“我驻足的商店打折了!”,“我听都没听说过的品牌给我发送优惠劵了!“等等消息吗? 文中的产品看似美好,实用不足。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卖点和杀手级的功能,才能带来商业性上的颠覆。
回复[0] 2014/05/26 14:49